各位师弟师妹大家好!
我是中大数学学院的Li,很高兴跟大家分享我的申请经验~我目前拿到的是MIT,JHU, HKUST的offer,主申方向是金融工程/金融数学。
我想主要从确定申请方向、硬件准备、软件提升、选校这几个方面来讲。
1.首先申请方向应该尽早确定。
从我们数学的本科来讲,硕士申请方向主要是金工/金数、统计、Data Science、计算科学这些,还有少量的Computer Science或者Business Analytics。
之所以首先提到确定方向是因为留学准备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硬实力软实力都很重要,还有就是心理准备,就是是否适应和喜欢美国大学生活。方向上我个人不赞同同时做多个方向的准备,主要理由是在软背景的准备上侧重点有所不同。软背景指的主要是实习、项目这些。举例来讲,如果是申金工金数,实习主要是去一些券商、银行、基金、资产管理公司;如果是申统计或者DS,应该更多地考虑一些数据分析岗位或是跟着老师做相关项目。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完成这些是不容易的,因为同时我们面临着GPA和GT考试的压力。我认为比较理想的做法是选择一个相对更喜欢的方向,然后尽量在这个方向走的远一点,到了大四网申的时候有更多东西可写。
2.第二点说下硬件准备。
所谓硬件就是三个维度:GPA, TOEFL, GRE. 我们理工科本科一般不申请纯商科,所以一般不考GMAT。(实际上很多金工金数的项目要求上也拒绝用GMAT代替GRE)由于金工、统计、DS等方向这些年日趋火爆,硬件条件被推得越来越高。虽然学校自己不怎么给最低要求,但从经验上看,GPA3.5+, TOEFL 100+, GRE320+是退无可退的底配。既然是底配,为了使自己更有竞争优势,显然不能三个维度都压线过关。以我主申的金工金数方向为例,大部分申请者的硬件条件应该有3.7+, 105+, GRE 328左右的水平,没达到的话申请的时候自己心里是很虚的。
我自己的硬件谈不上好,感觉只是合格、能用。对比较好的项目来讲,我GPA 3.8/4.0勉强能用;TOEFL本来想刷到110+,实际考试的时候考到105+,口语27,在105-109这个档次里还算有优势,当时感觉已经能用了,而且当时GRE还没准备,所以暂时先放下了托福。大家实际准备两个英语考试的时候也可以先考出一个能用的分数,再把另一个考出能用的分数,对两个分数任何一个还不满意的话,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刷一刷分。GRE我拿到了330+,算是比较有优势。不过从近两年的趋势来看,要申请顶尖项目,GRE的标配从328慢慢向330转移。
3.软件提升主要是实习。
我是两段券商+一段资产管理公司。找实习的时候有师兄师姐的内推最好,没有的话只能自己投简历了。
实习刚开始不用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带着去了解和熟悉的心态就好了。因为要申的是金工、统计、DS这类专业,所以实习后期建议找一下带有编程任务的工作,主要是R, Python, MATLAB, C++. 这方面的难度上倒不用有很大压力,研究生院校会体谅作为本科生水平有限,不会很苛刻于做出来什么成果。截止到大四网申之前,我们一般说有三段实习就够了,每段一两个月。当然如果是更长时间的实习,两段也就够了。
4.选校
选校讲究梯度、讲究定位。到大四,大概12月份的时候要开始网申了(美国12月、1月网申,英国应更早),这个时候硬件三维已定,也没有更多时间去实习和做项目了,对自己实际达到了什么水平心里应该有一个定位。这个定位决定你申请的“中档”是什么层次的项目;然后往上一点,冲一冲自己的“高档”;往下也应该做最坏的打算,留一两个比较稳的项目来保底,这是“低档”。 需要注意的是申请每个项目都要认真对待,尤其对“低档”,所谓的“低档”项目也不是非要你不可的。
5.杂感
最后还有一些零碎的想法。
留学申请越早准备越好,尤其是GT尽早考出来对自己大有帮助。(这方面我就拖得太晚了,以至于后期节奏有点慌)
决定出国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决定,也应该是综合考量之后的结果。不赞成到了大三下学期发现自己没法保研又不想考研只好出国的路线。同样是出国,去到哪里还是很有差别的。
决定自己是出国而不是保研考研之后,相关留学信息是随时都要保持关注的,尤其是自己方向的信息。这个是我习惯的一部分了,所以前面没拿出来单独讲。虽然我感觉自己不怎么强,但我认识的人还是挺多都很强的。多跟他们交流,听听他们的意见,比较熟的话可以让他们帮帮忙(比如改改文书什么的)。
关于面试,似乎是相对比较好的项目才有面试。就我所知道的情况,技术面不多,一般都是行为面试,就算带一点技术性也不会很难的。那对于行为面试,如果觉得自己英语口语不行的话,尽早练习是应该的。网上面经很多,想一想自己被问到会怎么答。
祝大家都能录到自己的dream school, dream program!
更重要的是,逐渐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